功能性针织服的开发探讨上海市针织科学技术研究所 顾维铀 摘 要 本文就功能性针织服的开发例举了一系列开发的途径,并对各种开发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 一、前言 功能性针织服是当今针织服装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向。人们日益增长的穿着高标准多要求对针织服装提出了新的要求,功能性针织服装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而得到发展,而现今科技的发展为功能性针织物的开发提供了保证,确保了功能性针织服的发展。 功能性针织服作为一种前沿产品,人们从各种途径对其进行了尝试开发,各种开发途径对最终产品的功能大小、耐久性、舒适性等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最终产品的要求予以综合考虑。 二、功能性针织服的开发 1、 抗菌类针织服的开发 针织物柔软、透气,弹性、延伸性好,宜做贴身内衣。因此,抗菌功能对针织内衣是很适合的。 抗菌类针织服开发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纤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菌性。例如,丙纶丝本身具有抗菌性,这是由于丙纶的几乎完全不吸湿,缺少细菌生存的环境;近年开发的竹浆纤维也被认为本身具有抗菌性,这与它的大分子结构有关。 –合成纤维在纺丝时,与抗菌物质熔融后一起纺丝。各种合成纤维都可做成抗菌纤维,例如涤纶抗菌纤维、腈纶抗菌纤维等等。 上述两类抗菌纤维都具有永久的抗菌效果。 –通过织物后整理时,加入抗菌助剂,将抗菌物质浸轧到织物上。此方法为天然纤维织物提供了抗菌功能,加工相对简单,但耐久性差。 –通过织物后整理时,将包有抗菌物质的胶囊渗入织物中间,随着胶囊在穿着时逐渐磨破,抗菌物质逐渐渗出来发挥作用。此方法也为天然纤维织物提供了抗菌功能,且耐久性比抗菌助剂方法好。 抗菌功能针织服近来的发展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甲壳素物质的应用,一个是纳米技术的应用。 甲壳素抗菌是抗菌功能的新概念。一般抗菌物质中有的含有重金属离子,有的含有抗菌素类物质,这些物质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副作用。而甲壳素纤维是亲肤的,甚至可用作手术用线让其溶解在体内。因此,甲壳素抗菌功能针织服不仅无副作用而且还有亲肤作用,在倡导绿色服装的时代将得到推崇。 纳米技术的抗菌功能针织服是通过高新技术将抗菌物质粒子细化到纳米级,使抗菌物质的功能发生质变地提高,从而提高针织服抗菌功能的强度。 2、 保健类针织服的开发 贴身穿着的针织服也适合作保健类针织服。 –许多纤维本身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例如,真丝、罗布麻、甲壳素纤维等等。 –采用由丝素包绕纤维表面的纱线织成的织物,该织物表面形成含有氨基酸蛋白质成分,亲和皮肤。 –采用含远红外物质、负离子物质的合成纤维或粘胶纤维,有反射远红外波、增进人体表面微循环,经摩擦电出负离子,作用于皮肤等保健作用。 –采用皮芯复合丝,在其芯部渗入保健物质。 在人工制作的保健纤维方面,远红外和负离子纤维的硬度超过普通化纤,易损伤针织机的导纱部件。为此需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增强导纱部件,采用远红外和负离子纤维为适当比例的混纺纱,避免采用纱线张力过大的针织组织结构等等;而有的皮芯复合丝保健功能纤维,要注意维持功能性物质的缓慢释放。例如,一种森林浴芳香纤维的皮层为涤纶,其芯部放入了森林中植物提取物制作的香料和粘胶的混合物,做成短纤纱,穿着时保健香料从纤维两端逐渐释放。因此不宜采用高温染色,宜用色纱、麻灰纱等避免织物染色。此外,可通过添纱编织以棉纱织为织物里层,芳香纤维织为织物外层,增加织物舒适性。 3、 保暖类针织服的开发 保暖类针织服要求既要有一定的隔绝空气的保暖性,又要有一定的透气导湿性。 –通过在织物中形成空气层达到保暖效果。例如在织物中夹入无纺的纤维絮层、带针刺微孔的高聚物薄膜。薄形织物不用夹层,而用空气层织物、用中空纤维编织。 –在纤维中渗入远红外粒子,能向皮肤反射热量。 –采用绝热性能好的合成纤维,有的被称为"暖卡"纤维,减少传导损失热量。 –利用氨纶的弹力,达到织物紧密、服装紧身的保暖效果。 保暖内衣的难度在于保暖、导湿透气和薄形三者兼顾。由于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排斥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保暖内衣的最终用途,有主有从,不同程度地兼顾三者。例如,专供老年穿着保暖内衣要强调保暖,允许采用较厚的无纺纤维絮层;专供女青年穿着的保暖内衣要强调薄形,不能使用无纺纤维絮层,而要从纤维、远红外物质、弹性紧身方面来增强保暖效应,并可与美体塑身功能相结合;专供小青年穿着的保暖内衣要强调导湿透气,以便在稍运动时及时释放汗气而不致闷热,决不能使用含高聚物薄膜的保暖层,而宜采用天然纤维、保暖纤维,组织结构适宜、厚度中等的多层织物,并可与抗菌功能相结合。 4、 导湿保暖类针织服的开发 导湿功能针织服系采用专门面料的贴身服装,可使人体排泄的汗水易于从织物的内表面渗透到织物外表,较快地挥发掉。这主要是靠在纤维侧壁形成沟槽,这种纤维的纱线无论在织物中怎样弯曲和挤压,都会留有细密的空隙,形成良好的毛细管效应所致。 –纯导湿纤维的单面织物。 –导湿纤维与亲水性纤维分别织于织物两面的两面派织物。 考虑到贴身穿着的舒适性要求,高透湿纤维有两项改进,一是模仿天然纤维,在纤维表面形成无数微细凹槽,有利于改善吸湿,进而排湿的功能;二是适当控制化纤丝的断裂强力,形成低起球性。 纯导湿纤维单面织物的针织服适合于体育运动时穿着,当贴身面有汗水而外表面相对干燥时,汗水就会通过毛细管效应向织物外表面转移。由于该纤维本身是疏水性的,织物外表的水份容易挥发到大气中。织物贴身表面上的汗水,由于衣服和皮肤之间的微气候因出汗变得十分潮湿而不易在织物内层挥发。而但当织物外表水份发挥后,与织物贴身面形成干湿差异,毛细管效应就会自动起作用,将汗水吸到织物外表面去发挥,连续循环,形成高透湿快干效应。 导湿纤维与亲水性纤维的两面派织物的针织服适合于夏季的日常穿着。织物外表层采用亲水纤维,增加了从贴身层吸湿的作用。其湿传递效应是靠毛细管效应和亲水纤维的吸湿效应共同实现的,能使贴身面比外表面更干燥。 该织物的导湿性还与具体的加工工艺有关,例如纱线的捻度、织物的紧密度(未充满系数)、后整理中的柔软处理等都对织物的毛细管导湿效应有影响,织物中的微空隙应适当,太大大小都不利用毛细管效应的形成。 5、 整形美体类针织服的开发 由于氨纶在针织上的应用,为整形美体类针织服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依靠织在针织物中入氨纶,可做具有收腹功能、提臀功能的束裤。具有挺背功能的背心型内衣。 –通过缝纫,拼接一定方向的与氨纶交织的高弹织物,做成具有收腹功能、提臀功能、挺背功能的整形美体类针织服。 –防血栓袜,通过无级调节氨纶输入量,从袜口到袜脚逐渐增大弹性压迫力,促进肢体血液反流,形成防血栓功能。 织入氨纶的粗细、氨纶织入输线量、氨纶的弹力模量与服装的造型、布面的平整以及产品功能的强弱都有关。 6、 光泽类针织服的开发 针织服上的光泽功能可增添服装的美观效果,也可产生醒目的安全效果。 扁平丝编织的织物具有较好的光泽性,在合纤中渗入钛白粉类反光物质是一种光泽性强的纤维。当光泽丝与其它纱线交织时,光泽效果就会明显地显示出来。 但光泽效果最好的是回复反射纺织品。回复反射纺织材料是一种新颖的具有回复反射功能和装饰功能的标记性纺织材料。它采用了回复反射的反光技术,普通光源不论以何种角度照到其上面,都会以原路回复反射到光源处。由于反射集中而反光强烈。使司机可借助于自身的车灯,醒目地看清前方的反光标记。穿戴反光标记的人即使处在暗处,也使光源处的人能够发现其行踪。因此,夜间作业人员穿戴有该材料作标记的服装、佩带、袖章、安全帽等,有效地确保了穿带者的人身安全。同时它又有反光的装饰效果。 三、功能性针织服开发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功能性针织服的涉及的范围将越来越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性针织服的市场前景也将越来越好。对今后功能性针织服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将是化纤中差别化纤维的开发,功能性物质中纳米技术的进展,以及织物后整理技术的配合。功能性针织服的发展往往是跨领域的技术应用的结果,
今后将需要纺织与相关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功能性针织服。 作为贴身内衣为主的针织服,需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保健、抗菌、保暖、导湿、抗辐射、整形美体等方面。功能性针织服的发展趋势是:多种功能相结合,例如保暖塑身内衣;常规功能普及于普通衣服中,例如针织内衣的抗菌功能;以及服装功能性与服装舒适性兼顾。当前我国功能性针织服在针织内衣中的比例明显比发达国家低,需要进一步发展。功能性针织服的开发前景看好。
|